春節回家探親時,看到了我高中時的一個同學。談到目前的工作,他列舉了身邊朋友、同學的種種成就,似乎覺得自己現在一事無成,有些許失落;說到家庭,列舉了無房無車無存款,因為單位偏遠又照顧不到家庭老小,很是愧疚;說到自己,列舉了諸多成績,認為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,心里有些不平衡……
看到他眉頭緊鎖、唉聲嘆氣的樣子,我問他:“你快樂嗎?”他無精打采地說:“這么多煩心事,我能快樂嗎?”是啊,埋怨命運不公,感嘆世態炎涼,抱怨懷才不遇,哪能體會到快樂,更何談干好工作!
靜坐下來時,我便認真反思與他的談話,時下的確有些人只感受到生活苦和累,而沒用心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。其實,生活就是一面鏡子,快樂與否取決于我們自己,只要我們擁有一顆快樂的心,前方就是一條星光大道。
正確面對利益得失,才能擁有一顆快樂的心。古語說得好,“有求皆苦,無欲則剛”、“清心寡欲方得道,人到無求品自高”。人生總是有得有失,不可能只有得沒有失,也不可能只有失沒有得。作為年輕的一代,我們在個人名利得失面前應心胸開闊一些,多給自己減負,保持一顆平常心。現實生活告訴我們,唯有得所該得、失所該失,才是生活的真諦。“得”要靠勤奮努力,也要靠組織培養,“失”則應更多地從自身、從主觀上找原因,做到得意淡然,失意泰然,胸懷坦蕩,寵辱不驚。只有這樣,才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,在內心深處開拓出一片明朗的天空。
樹立正確的比較觀,才能擁有一顆快樂的心。如果只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,就覺得自己很優秀,或者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,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都是不正確的。為此,要既比自己好的,也比自己差的;既比個別現象,也比普遍情況;既比眼前,也比長遠,這樣才能比出正確的心態。只有這樣,才會讓自己的心態更加平和,少一點牢騷和埋怨,在比出風格、比出水平中讓自己更加快樂,讓生活充滿陽光。
要時常“放得下”,才能擁有一顆快樂的心。人們常說,“做人,要拿得起放得下”。拿得起是一種勇氣和擔當,放得下則是一種品格和胸懷。在紛繁復雜的多元化社會,我們往往會面臨許多誘惑,有金錢的,有權力的。如果把心思放在錢和權上,忘掉了自己的責任與使命,最終不僅不會得到快樂,反而會誤入歧途,走上一條不歸路。因此,只有放下這些貪欲和雜念,才能做到心無旁騖,只有這樣,才會在人生的舞臺上取得驕人的成績,更加快樂地生活。